无套内谢少妇毛片免费看看_人人入人人爱_又粗又大又硬毛片免费看_蜜桃AV无码国产丝袜在线观看

福建南江 - 深圳塑膠模具有限公司 - 深模員工整理

2018-11-01 21:39:49


                                                            “福建土樓,緣在南溪”

                                                                          

                                                                          江文明


       湖坑鎮南江村,位于龍巖市永定區和漳州市平和縣的交界處,是福建土樓南溪土樓群的核心地帶。

近年來,南溪土樓長城景觀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每天前來南江觀賞土樓的人不計其數,南江村已

經由名不見經傳的山區小村,逐漸走向八閩,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自添滿公傳下從高頭遷到南江開基以來,南江村不斷發展壯大,人口越來越多,今已達1500多人。

南江處在南溪的中心,風景秀麗,水聲潺潺,溪中石頭千奇百怪,前有筆架山,后有仙洞峰,兩邊山

巒連綿起伏,巍峨壯觀,茂林修竹,蒼翠欲滴,可謂鐘靈毓秀。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江村風云變

幻,許多有志青年揭竿而起,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演繹了一場可歌可泣的事跡。那時,張鼎丞、

劉永生、魏金水,以及地方干部江巖、江榮達兄弟等一大批游擊隊領導干部都到此領導、指揮革命斗爭,

與南江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南江村群眾不顧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為他們送米、送菜、送情

報,縫洗衣服,甚至作出了犧牲,解放后有7人被追封為烈士,40多人被評為接頭戶,為革命事業作

出了不朽的業績。


        新中國成立后,南江村人民當家作主,漸漸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客家人一貫崇尚耕讀傳家,講

究詩書禮節,改革開放后,土樓人的視野更加開闊,南江人更加崇文重教,大力培養孩子讀書,許

多人考上了大中專院校,成為國家的棟梁,在各行各業努力工作,為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的

發展盡情發揮他們的才智,并取得驕人的成績。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尤其是80年代后,南江村涌現了30名以上的科級干部,其中一些

還升為處級、廳級領導。


       南江村人思想開放,與時俱進。自2006年開始,南江村兩委干部乘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帶領廣

大村民大力發展村容村貌,整治環境,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南江村因此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如示范

村、省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傳統村落、“最美古村落”(提名)……現在,

南江村的聲名已遠播八閩內外,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


       ◎水尾樓的來歷:水尾樓并非專指哪一座土樓,而是指從村部到天一樓的一大片地方。較大的土

樓有經訓樓、振陽樓、福興樓、慶福樓和天一樓。


       水尾樓原先是一塊松樹壩地,大樹林立,不少地方是湖洋地質,比如經訓樓前左側地底,松軟多水,

建樓都要先在底層鋪上許多大樹。相傳這塊地方的龍脈,與鄰縣平和的蘆溪豐頭擺相連,聽先輩們說,

龍頭結在豐頭擺,龍尾結在南江這塊地方,那邊有雙溪水,此處也有雙溪水,而南溪的水是從蘆溪那邊

流過來的,相對其而言,此處屬水尾,于是祖上便將此處稱為“水尾樓”,開發了這片土地。300多年

前福振公建造了振陽樓,其生六子。嗣后,其子合作先后建了慶福樓、福興樓,現皆已200多年。而經

訓樓和天一樓,則在120多年前興建。觀水尾樓四周,前有筆架山,后有仙洞諸峰,山巒疊聳,加之土

樓鱗次櫛比,雙溪水流交匯,正所謂“萬山崇峙雙水環流,水尾土樓共千秋”。


       ◎經訓樓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是26世仰穆公建造的,他是恩進士。大樓屬方

形雙重式,土木結構,坐西向東,總面寬25米,總進深27米,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單進合院式,帶方

形內院。中軸線上依次有門廳,中廳、后廳。高三層,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中廳單

層,土木結構,雕梁,與兩側回廊、中門圍合成院落。全樓設一個大門,4架樓梯。因樓前左側屬湖洋

地,當初建樓砌石腳時,便先砍了許多大樹,再將樹平鋪在深挖的石腳底層(古時人們便懂“水浸千年

松”的道理,松樹在泥水里浸泡千年,只要不露曬,即可千年不腐爛),然后在樹木上面砌石基。石腳

砌好后,開始夯墻,工匠們在墻泥中鋪放了許多竹片,它們之間互相牽拉,使得地面受力平衡,再將放

上橫直過排的竹墻夯到七八尺高,這樣大樓根基異常穩固。因而120多年來,即使遇到地震,它依然渾

然一體,完好無缺。


        經訓樓融合了許多美學元素,斗拱、雕梁、窗格等木飾精致細膩,既繼承了傳統的工藝,又有所創

新。中廳前后兩落,相互連接,寬敞明亮,但凡族中議事或紅白喜事,皆在此舉行;流連于此,似仍有

瑯瑯書聲縈繞,依稀可見蒙童身影。四角樓梯,干凈齊整,第三層處設有窗戶,既可通風透光,又可瞭

望外面情況。為了防敵匪,建樓時還專門在大門上端預備幾個水孔,同時給兩扇大門釘上鐵皮,一旦遭

到火攻,樓內民眾即可將水從樓上水槽口灌入,將火澆滅。


        經訓樓人才輩出,清代名士有咸豐年間州司馬江朝彩、同治年間恩進士江仰穆;當代有廣東省政協

委員、大埔縣政協主席江拱陶,南京軍區江西宜春軍分區政委江如芳,印尼雅加達永定同鄉會會長、慈

善家江震球,緬甸仰光永定同鄉會會長江建龍,山東德州機床廠總工程師江慶輝,龍巖市鐵道辦正處級

主任江經政,留美博士后江經瑞等等。迄今已有上百人考上大學,單是江拱陶兄弟就有后代子孫28人為

大學生,其中6人碩士,1人博士后。經訓樓因此而被譽為土樓“書香第一樓”。


        ⊙仰穆公博學多才,以授業為生。據說,當年他到坎市青坑教書,有12個學生。當地有個孩童上進

好學,也想進學堂。因交不起學費,其父母懇求先生減少學費,愛才惜才的仰穆公當即表示不要學費,

只需他給大家燒燒開水,打掃一下衛生。結果在府考時,大家一齊考中。這就是“12個學生考上13

個的故事”。


         仰穆公聲名遠大,慕名求學的人非常多。那時,遠近村莊的人都不敢跟他打官司,除了自身厲害

外,還因為他學生太多,而且許多都是顯貴之人。族人中至今流傳著一個“秀才公與秀才嫲”的趣事:

仰穆公學問深厚,能“捉題”,他估計考官會出與春有關的題目,于是就擬了個題目“暮春者”,自

己寫好后,就拿給學生背。不料,學生們到長汀府參加考試時,發現考題真的跟老師猜的一樣,平時讀

得最好的江盛汀心想,如果將老師寫的文章默抄下去,大家的試卷勢必雷同,不如自己寫吧,其余學生

也這樣想,唯獨一向成績最差的江致禧不那么做,心里想反正是“來陪太子讀書”的,既然有這樣天大

的機會,就把先生事先讓大家背熟的文章抄下去,誰知那次考試,其余人都名落孫山,只有江致禧順利

考上秀才。這就是仰穆公同族后代相傳的故事。“秀才公”指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仰穆公,“秀才嫲”指

的是虛假而無真本事卻考中秀才的江致禧。之所以說“公”說“嫲”,是因為在土樓客家人中,“公”

和“嫲”還有一種含義,分別是“真”和“假”的意思。


       ◎經德堂是江獻堂于1815年建造,方形,磚木結構,坐西向東,總面寬12米,總進深32米,占地面

積約400平方米,兩進三落帶左右橫屋。中軸線上有門坪、門廳、中廳、后廳。后廳高2層,前廊卷棚并

雕梁,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門廳單層,中門南側有一口水井。據獻堂公后人說,經德堂由前后兩次

建成,獻堂公先建后兩落,大溪的巫宜福翰林為他的書室撰寫了一副對聯:“案設詩書居今稽古,教申

仁義責實循名。”對聯前后的題字、落款仍十分清晰,題的是“獻堂表兄大人書室”,落款則是“鞠坡

弟巫宜福題”,均蓋了巫翰林的印鑒。后來,獻堂公又建了前落,還用從溪中撿拾來的石頭圍城一堵一

米左右的圍墻,于是就有了門坪。前落竣工時,其另一個表弟即巫宜福之弟巫宜禊翰林作了一副楹聯道

賀:“忠簡橫琴書案相傳舊物,孝江讀月風流政在諸郎。”聯前題的“成此別業”幾字正說明了獻堂公

后人的話沒錯。“別業”,與“舊業”或“第宅”相對而言,業主往往原有一處住宅,而后另營造的別

墅,稱為別業。所以,這說明經德堂前落及門坪等部分是過后再建的。該堂舊時曾作為私塾,啟蒙先生

就是遠近聞名的仰穆公,堂壁上題著“鋤經”“種德”,意蘊豐富,既表示讀經研學,又勉勵人們要樹

德修行,所以,堂中懸掛的一副朱熹對聯“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既是自我督誡,又表明自己的心志。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彭德懷率兵到此在經德堂角間住過三夜。為了避免暴露身份,他對外自稱老

王。據一位89歲的老人說,那時他帶很多兵來,整個南溪都有紅軍。那是南溪的第一次“紅”——第一

次受共產黨紅軍的影響。


       ⊙“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橫批“文明氣象”):此聯懸掛在經德堂,是先祖自勉自勵的觀照,

自獻堂公至仰穆公都崇尚儒學思想,尤慕朱熹學說與人品。聯意顯豁鮮明,即表明先祖的思想、言行皆遵

照“仁義”原則,又懷藏一片忠心。所以,先祖引用朱熹的對聯,用意十分清楚,從中也讓人體會到其對

大儒的敬慕。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是南宋

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僑

寓建陽(今屬福建武夷山)崇安。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

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

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

堆砌之病。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

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作為私塾老師仰穆公的思想可謂與

他一脈相承。


       ⊙“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兩件事耕田讀書”:此聯為林則徐所撰,作為清朝恩授州司馬的江朝彩,

一度與他過從甚密。林則徐結合為臣的本分,以及客家人的思想傳統,“量身打造”為朝彩公的經德堂

撰寫了這幅對聯。無論是臣宦,還是布衣,都要將“忠”的思想擺在首位,在外忠君,在家要“孝”,

力求忠孝兩全,這是為人最應寶貴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就是“第一等人”;而居住在鄉間的客家

男人,平素無非就干兩件事,要么耕田,要么讀書,這是客家人的傳統。對聯準確地概括了那個時代的

普遍情況,也是對朝彩公的夸贊與勉勵。


        ⊙“忠簡橫琴書案相傳舊物,孝江讀月風流政在諸郎。”

橫琴:是化用彭澤橫琴的典故。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由于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依然不為五斗米

而折腰,辭去彭澤縣令,回到家鄉自耕自食。他喜歡種植菊花,愛好喝酒,同時也喜歡彈琴。他家擺設

了一張沒有標注符號的素琴,他邊彈邊說:“但識琴中趣,何老弦上聲。”陶淵明擺了一張無弦琴。比

喻志趣高雅不俗。


讀月:是化用映月讀書的典故。南北朝時,南朝齊有個名叫江泌的少年,非常愛好學習。可是家里很窮,

不僅沒錢供他讀書,還要他養家糊口。白天,他去給人家斫削木鞋底,賺錢維持全家生活。晚上回家后

雖然很累,還要讀書學習,但家里無錢買油燈。他就想了個辦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讀書。由于長期勤學

苦讀,使他學問進步很快,后來成為齊的國子助教。人們根據江泌讀書的故事,概括出成語“映月讀書”。

它形容家境貧寒而勤學苦讀。


      所以,對聯的大意是,贊美獻堂公志趣高雅,兒郎勤奮好學前景美,且是忠孝之人。


      ⊙“案設詩書居今稽古,教申仁義責實循名”(巫宜福翰林):上聯用《尚書》之典,指在現下考

察古代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于今有益,為今所用;下聯用《韓非子》之典,

指按照名稱或名義來考察或尋找實際內容,要求名實相符。


        ◎經德堂屏風。屏風,也叫圍屏,可以折疊,多由優質木材所造,一般由四、六、八、十、十二塊

單扇配置連成。在清朝以前,它是帝王將相的專用陳設,多置于正殿(室)主座之后,既彰顯出室內布

置的富麗精雅,又襯托出主人地位的尊貴與威儀。經德堂圍屏,是咸豐元年(1851年)由清代民間雕刻

大師采用金絲楠木花費多年心血精雕細琢而成,迄今已有165年之久,仍保持光鮮明艷的色澤,其高超絕

倫的制作和油漆工藝令人贊賞,是土樓絕無僅有的一塊瑰寶。


        經德堂主人江獻堂暨夫人黃太安人71歲榮壽時,其表弟大溪人巫宜禊(賜進士出身)與其他士宦拜

壽,并贈送了這幅精巧美觀的屏風。


       該屏共十二幅扇,互相銜接連成一幅完整的祝壽圖。長6米許,高約2.8米。正面是畫,后面為字,分

上下兩部分。正面上半部分是郭子儀祝壽圖。郭子儀是平息安史之亂的功臣,被封為汾陽王。屏的正面以

汾陽王府為背景,王府中郭子儀容光煥發,滿帶笑容;前來祝壽的七子八婿衣冠齊整,恭迎賓客,眾官員

手持笏板;其他人物或端捧壽禮或互相寒暄,姿態各異;王府外車馬相隨,熙來攘往;軒閣女眷,雍容淑

雅,愉快交談,場面十分熱鬧宏大。祝壽圖左右書寫著一副對聯:“凌霄松柏參天秀,入座芝蘭引氣佳。”


聯意主題突出,意境深邃,富有韻味。在壽圖的上端,雕有小窗花格;下端刻著許多生動的圖景,如周文

王訪賢,親到渭水請姜子牙出山;樂人鬧八音,還有對弈、嬉戲者,形象栩栩如生;其余或打石蒲卵,或放

風箏,或觀魚品茗,或雅集賞書,全然取材現實人物,而周邊飾以仙鶴、松柏等,象征長壽;麒麟、雉雞、

牡丹等,則象征著福祿昌盛,富貴壽考,構成一幅動人的風俗畫卷。屏風的下半部分,則是鏤刻精美的窗

花格,整齊劃一,色彩紅艷。


       屏風的另一面是字。右邊為巫宜禊為祝壽所撰寫的序,其后是由鄉進士特授興化府蒲田縣儒學正堂巫

廷弼(公之表弟)所題的文字及一同拜壽贈屏的親朋貴友芳名,他們有的是進士,有的是庠生,有的是太

學生,或受職有官或候補,皆為當時顯貴名流。序與名單均用金粉書寫,邊框通紅。其余文字以髹黑漆為

地,字體端白,承載壽意,恭祝贊美。


       屏風在清代達到鼎盛,制作技法愈益精湛美觀。經德堂圍屏延請民間大師雕制,其鏤刻的人物、山水、

瓶花、飛禽走獸等都刻畫入微,連風箏線都清晰可見。屏風色彩歷經一百多年仍鮮艷明晰如舊,究其原因,

乃有清時代漆器裝飾藝術在繼承明代的技法上發展精進,油彩、漆彩并施,黒髹、朱髹、描金、雕漆、戧

金兼用,融匯了中西藝術,使得屏風紋飾色澤細膩光鮮、絢爛華美,顏色經久不褪。


       獻堂公婆壽誕時四代同堂,壽禮如此隆重壯觀,賀客盈門,乃因其子江朝彩(又名朝英)為州司馬。

江司馬平時結交縉紳,往來多鴻儒,又與巫宜福、巫宜禊兄弟(大溪人,皆翰林)有親戚關系,宜福于

嘉慶二十四年恩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充國史館纂修;宜禊,嘉慶二十二年進士,初任禮部

主事(正六品),時旨簡放江蘇蘇松泰兵備道(正四品)、前浙江道監察御史。巫翰林兄弟都為經德堂撰

寫過對聯,宜福為表兄獻堂公書室題的是:“案設詩書居今稽古,教申仁義責實循名。”宜禊則作:“忠

簡橫琴書案相傳舊物,孝江讀月風流政在諸郎。”朝英公還與兩廣總督林則徐相契,經德堂里懸掛的對聯

“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兩件事耕田讀書”,正是林則徐的經典作品。


       ◎振陽樓是300多年前福振公建造的,方形,高四層。樓門原向下,有人說這樣坐南向北有財無丁,

于是福振公將大樓門改為坐西向東。果然,此后振陽樓人丁興旺,最多時候住了三百多人,不少人在外

經商財源廣進。令人稱奇的是,振陽樓60年就會上一次雷,至今上過2次。很多年前,天空雷電交加,

振陽樓首次遭到雷擊,幸運的是雷擊樓柱沒有傷到人畜。第二次上雷卻打死了一頭豬,聽老人說樓里兩

只豬,一只敬神,一只沒敬神,那次雷公上柱時將那只吃飽卻沒敬神的豬打死了,而另外一只有敬神沒

吃飽的豬安然無恙。從此,樓里人更加敬畏雷公,只要雷響就不敢大聲說話,尤其擔心小孩不知天高

地厚,說些對雷神不敬之詞而惹來不測。


       1945年,根據中共閩粵邊委的指示,立即著手恢復黨組織活動。江友章、江咸和在振陽樓秘密成立

了黨支部。同年底,又發展江萬煉、江尚先、江萬宏等人加入黨組織。水尾樓有了地下黨組織后,革命活

動更加活躍。魏金水、劉永生、羅炳欽、江巖、江榮達等游擊隊領導人經常到水尾樓指導革命斗爭。許多

人為了保護駐扎在老吳子上的邊委和縣委機關的完全,被敵人抓去嚴刑拷打,受盡百般折磨,都堅貞不屈。

烈士江榮香即如此,在弟弟榮定被抓后,生怕弟弟忍受不住酷刑給革命同志帶來麻煩,于是主動從山上下

來替出榮定。江榮香被敵人上老虎凳、灌辣椒水、用磚塊插,依然視死如歸,毫不畏懼,最終被殘忍殺害。


     ◎慶福樓,因在水尾樓的末尾,故也叫篤尾樓,原先是用來關牛的,隨著人口的繁衍、增多,以后逐漸

住上了人家,多的時候樓里住著100多人。26世的江森炎,是清末武秀才,人高馬大,魁梧壯碩,其一個

手指就抵常人三個手指,力大如牛,走路品字形的,極難推倒。他穿的鞋子大如船,漆桐油,由兒媳給他

做。他用的兵器是關刀,重達180多斤。民國時期,有一天,他在下屋做煙絲,關刀放在廳下,回去吃飯

時,看到四個國民黨兵扛他的刀,他走過來用一只手就輕輕松松拿起來,嚇得那些兵面容失色,趕緊溜掉。

可惜,多年后這把關刀被其孫子賣掉。江氏村莊做神戲打醮,南江與實佳村民都到雙水廟敬神,有幾個實

佳人較狂,經常把水尾樓人的供品挪開。有一次,森炎公去,經過戲臺,那些人又故伎重演,森炎公極為

生氣,兩手一推,兩邊的人紛紛倒下,經此教訓,此后,他們再也不敢欺負南江人了。


        慶福樓堪稱寶樓,在樓中長大,后來在永定當過縣委副書記、人大主任的江聯芳,一家出了六位領

導干部,其中最小的都是科級領導,他自己和另兩個兒子官居處級(一個副處)。這種現象不僅在土樓村

落中絕無僅有,就是放在其它地方也極少見。


       ◎天一樓已有120多年歷史。原名聚源樓,取于雙溪水交匯之意。后因毀于火災,遂改名為天一樓。

其意大概有四:首先,天一生水,警誡后人防火護樓;其次,此樓為橢圓形,坐南朝北,門前雙溪交匯,

水清石秀,天下一絕;再次,《易》有“天人合一”之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最后,“天”與“添”

諧音,本地客家人說的“添”,往往指添丁、添財。所以,樓名包含有祈求財丁興旺之意。前人為之作

的對聯十分形象、生動,其一,“天意回春生萬象,一心樂善呈千祥”;其二,“天泰地泰三陽泰,一

興百興萬事興”。


       天一樓曾有國民黨民團入駐。1946年8月,國民黨永定縣長賴作梁秉承其主子旨意,配合省保安三

團,強迫對南溪移民并村,強化實施“聯保連坐”的保甲制度,重新頒布“通匪、濟匪、窩匪者殺”的

反革命法令,建立情報網,大搞白色恐怖。保安三團營長高鴻坤率部在永定縣自衛隊300余人配合下,駐

扎在南溪摧殘革命村莊。敵人駐在天一樓,白天出動,夜晚搜山,抓人放火,將水尾樓江拱嵩等地下黨家

屬30多人五花大綁,關押在天一樓。幸好此樓有個在國民黨國防二廳任職的江際臣回來,由他出面擔保,

才使那些人得以釋放。


      江際臣父親在龍海石碼開藥店。南江橋面的江忠玉也在那開酒店。鄉丁經常胡吃亂喝,不給錢。有一

次,江際臣到石碼探父,知道老鄉的遭遇后,當即叫忠玉拿凳來擺放在店中,然后兩人合影。臨別時,

江際臣交代忠玉將兩人的合照張掛在酒店中央。從此以后,鄉丁再也不敢前來胡鬧。


      江際臣(又名江堅),1913年10月生于福興樓,是森松公次子,三歲遷居祖父新建的天一樓。17歲

隨兄贊臣赴印尼三馬林達經商,23歲回國參加愛國活動,在家鄉創辦戰時民眾夜校。25歲考入中央陸軍

官校,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曾任軍事委員會中校參謀,蔣中正總統隨節組副組長,國民政府播遷臺灣后,

改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干事、組長,華僑通訊社駐泰國特派員等職。后退休,專心于中國語文教學之研

究,著有《江氏華語發音練習自修課本》《江氏實用華文范例自修課本》等,行銷海內外。


       ◎石扁頭是16世公開基的。較大的土樓主要是永寧樓、耀南樓、東昌樓和環興樓,最多時有200余人

口。迄今已有多人出任了局長、鄉鎮長、廠長、總經理,還有一位官居副廳;新中國成立后,自90年代

以來,許多人考上大學,有的還是碩士研究生;還有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兼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也有美

術專業人才;中小學教師9人,在外經商、辦學的也不少,可謂人才輩出。


       ◎永寧樓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前圓后方,“D”字形,當地人也叫畚箕樓,土木結構,占

地面積1000平方米。后樓是“D”字形的一豎,高三層,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現僅余殘

墻。前向圓弧形,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高三層,每層24間,懸山頂,穿斗式木構架。據說,

此樓是青獅開口,以前后樓常有舞獅,但其它獅不能入。幾十年前,阿英婆(姓游)武功十分厲害,一

人可打十頭八個后生。她長得很高大,既豐滿,又漂亮,一雙乳房高聳挺立。有次,她一人上山到廖家

斜割禾,就在收割完畢準備回家時,有9個后生笑嘻嘻地走到她身旁,要摸她乳房。阿英婆大怒,杏眼圓睜,

放下肩上谷擔,拔出擔桿左右點戳,用一枝扁擔就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半晌爬不起來。


       ◎耀南樓約建于1913年,高三層,22間直上,外加樓門下和廳下直上,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至今已

有100多年歷史,依然完好無損。樓內多的時候住過一百多人,非常熱鬧。樓對面是環興樓,它建于1964年,

是石扁頭唯一的圓樓,住過最多人。在它的下面,是東昌樓。該樓略后于耀南樓興建,而且也比后者稍小

一些。


      石扁頭的最大特色是,三座較大較老的土樓大門墻上中央都寫著“毛主席萬歲”的宣傳標語。因歷時

久遠,永寧樓、耀南樓的標語早已褪色,如今只能依稀可辨個別字跡;只有東昌樓的標語仍清晰可觀。

在“毛主席萬歲”的兩邊下側,還寫著“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聽毛主席的話,走共產黨的路”“中

國共產黨萬歲,毛澤東思想萬歲”等字句。這些美術大字,都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耀南樓的一位

小學教師寫的。從遠處看,這些大樓就像掛著一副巨大的對聯,鮮紅耀眼;而耀南樓廳下的毛主席語錄

則由另外一位教師所寫,現也殘損了很多。它們記載著文化大革命的印記,是土樓寶貴的歷史遺跡。


       值得一說的是,20世紀四十年代,石扁頭青年踴躍參加革命,江亮鴻烈士曾擔任過游擊隊排長,后

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江巖、江榮達等人常來此地,永寧樓的阿升婆、阿英婆,耀南樓的富娘姊及東

昌樓的江連華等人都是接頭戶。耀南樓側面的伯公坑是江巖幾次躲避國民黨兵的地方,群眾不僅幫他搭

草寮,還為他放哨。許多人為紅軍游擊隊送糧、送菜、送情報,縫補衣服等等,江連華還因保護他們的

安全被保安團打得渾身是血,也沒有透露半點游擊隊的消息。石扁頭人為南方游擊戰爭作出過巨大的貢

獻。


         ◎明璧樓是19世紀中葉建造的,樓名意為樓和主人都如溫潤明透的的璧玉。樓內住過一位奇人,

就是25代公江藹藩。他平日基本呆在樓上,很少下樓。他曾師從一位民間武術師傅學得一身過硬的功

夫,傳說他下樓經常不走樓梯,只用單手一撐,然后身子借勢一縱,就從樓上直接跳下來。


       洪坑振成樓的民團頭目林蔚民曾自詡是金豐武功第一高手,手下團丁眾多,思想反動頑固。他聽到

江藹藩的武功高,想來跟他比武。江藹藩多番推辭,又實在推辭不了,生怕得罪有槍的林蔚民,只好跟

對方到棚下切磋。林蔚民趁江藹藩倒茶沒有提防,就搶先動手,誰知被藹藩公一擺手,使出一招反擒拿

術回擊,林蔚民收勢不住,腳跟不穩,身子猛然搖晃,結果“嗤”的一聲,褲襠裂開,連他坐的凳子也碎

掉。藹藩公三哥進來見此情景,連忙打了一下弟弟,斥責他說親戚來訪,沒有好好招待,還跟人動手,

實在沒禮貌。藹藩公立即順著哥哥的話,向林蔚民道歉。林蔚民知道對方武功高于自己,又見對方說得

好聽,深知是給自己臺階下,因而也馬上打個哈哈,喝了一杯茶就走了。林蔚民回到洪坑以后,再也不

敢自吹是金豐第一高手。


      ◎“尿床姑婆”的傳說(摘自江建鍔博客,江文明修改)                            

 

      "東遠樓”(現已瀕臨倒塌,俗稱“土圍下”)住著一戶地道的農戶人家,家境頗為殷實,男主人叫江臨

海,(“八角樓”建造者二十二世公江簡齋的父親),生有二兒三女,其中最小的女兒十五六歲還會尿床,

而且一個夜晚必定要尿兩泡尿,故此人們稱其為“尿床嫲”。族中后輩都戲謔她為“尿床姑婆”。


      有一天,來自大溪巫屋的一個算命先生,精通《易經》風水學說,人稱“巫半仙”,他信步到“東遠樓

”來招攬“生意”。忽然,映入他眼簾的是晾在門口大坪上的一床草席——這是“尿床姑婆”早晨晾的草席

——早已是被尿跡浸透發黑發麻的了。“巫半仙”駐足草席前細細打量著,一方面驚嘆于尿床者的獨特功

力,一方面在腦海中浮現所學的“風水學說”,印證自己的想法。透過這尿跡斑斑的草席,他似乎看見了

兩條鯉魚在這床草席上若隱若現地嬉戲……“巫半仙”壓抑住內心的一陣狂喜,面上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

子,隨口問旁邊的人:“這床尿尿的草席是誰的?好大的一泡尿啊!”樓邊的老大娘見有生人發問,嘴角

一撇不屑地說:“還會有誰,就是我們樓里的“尿床嫲”的,十五六歲人還會尿床,而且一個夜晚必定要尿

兩泡尿呢!”老大娘的話更引起了“巫半仙”的好奇,也進一步證實了之前的看法,心里盤算著:要是能把

這奇女子娶為兒媳婦必定大富大貴。于是,“巫半仙”裝作好事的樣子問:“這個‘尿床嫲’這么大了還尿床,

那她早就定親了,那家人好福氣啊!”老大娘聽了后,笑得顫巍巍的,說:“‘尿床嫲’有哪個人會要哦!”

“巫半仙”聽了老大娘的一番介紹后,得知“尿床嘛”還未定親,心中暗喜,連忙問清了“尿床嫲”的父母親的

詳細情況,才與老大娘作別,也不再招攬“生意”就回去了。


       第二天,媒人早早來到了“東遠樓”江臨海家提親,原來是“巫半仙”托付的媒人婆,想娶“尿床嫲”做兒

媳婦。“尿床嫲”聲名遠揚,前后村莊知情的人都不要,現在總算有人肯來提親了,江臨海好不高興,滿口

答應了“巫半仙”的要求,并且提出還要加送嫁妝……一切事宜準備了當,“尿床嫲”終于被“巫半仙”家娶進

門。當然,一個夜晚必定要尿兩泡尿的習慣也沒改變。


       “尿床嫲”嫁到巫家后,勤勞持家,善待老人,愛護夫君,與睦鄰和諧相處,頗有好口碑。“尿床嫲”

每天都要去離家不遠的小溪里挑水、洗衣、洗菜、淘米……在小溪的深潭里經常出現兩條鯉魚,只要

“尿床嫲”出現在溪邊,這兩條鯉魚就必定會游到“尿床嫲”身邊,似乎是在與“尿床嫲”嬉戲一樣,“尿床嫲”

看著這兩條可愛的鯉魚,時不時的會帶些東西來喂它們,天長日久漸生感情。一直到“尿床嫲”懷孕生子,

生下一個兒子后,深潭里就少了一條鯉魚,而“尿床嫲”居然也少尿一泡夜尿了。等到“尿床嫲”生第二個

兒子后,溪里再也不見那兩條鯉魚的影子了,“尿床嫲”也一改尿床的習慣,如常人一般生活。


      其實,“尿床嫲”的兩個兒子分別是巫宜福和巫宜禊,兄弟兩長大后,果然非同凡響,聰明好學,雙

雙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光宗耀祖,成就了許多令后人稱贊的佳話。


        ◎八角樓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間,距今約160多年,因其外形呈八角形狀,故人們稱其為“八角樓”。

“八角樓”,真正的樓名卻是叫“東成樓”。


      “八角樓”建造者是二十二世公江簡齋。簡齋公原先居住在東遠樓,因其小妹嫁到大溪巫屋,妹妹的兩

個兒子卻是大名鼎鼎的巫宜福、巫宜禊,他們高中進士,入選翰林院翰林。兄弟為了“忠孝兩全”,便商

定一人為官為皇帝盡忠,另一人留家盡孝。弟弟巫宜禊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月,任江蘇蘇松泰

兵備道(正四品),接著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有一年簡齋公去看望外甥,小住了一個月,期間,舅姥爺

跟著外甥到處應酬,獲得了很多的“利是”——紅包,外甥還送了舅舅大量的盤纏做“順風”。一個月下來,

舅姥爺賺個盆滿缽滿,聽老輩人說是足有兩大皮箱的白銀。簡齋公回來后,就著手興建樓房,在東遠樓

旁邊自家的地方建造。由于宅基地的左邊有一條小山澗,(當地人稱作“楓樹坑”)制約了樓基的拓展,

只能在此切一斜角,加上屋檐水會滴在旁邊的“輝南樓”(當地人稱“上屋學堂”)上,被其族人制止,而后

邊的“振南樓”的親房叔伯又不肯出讓自己的土地,為了讓自己的樓房早日建成,簡齋公就請外甥巫宜福

翰林出面,想傍一下官勢,擺平那些親房叔伯。巫宜福翰林來了后,實地了解了情況,斟酌了一會兒,

說:“舅舅啊,俗話說‘親戚三代,家族萬年’,做房子是做福,不是做禍。我看了一下,樓左邊斜了一個角,

是不好看,不如咱們另外三邊也相應的斜一個角,四角樓就變成了八角樓了,豈不是更好看?又解決了

鄰里爭端,兩兩相安,和諧共處。”舅姥爺聽從了外甥的忠告,就此建起了標新立異的“八角樓”,外甥巫

宜福翰林為了討舅舅歡心,還在樓左邊靠水澗坑的墻體上手書了一塊“泰山石敢當”石碑,以鎮煞氣。歷時

兩年,“八角樓”巍然屹立,確實與眾不同,儼然成了一個地標性建筑。據說,建造八角樓花去了簡齋公兩

大皮箱的白銀(約四五千兩)。大樓落成后,樓名由巫宜福手書“東成樓”,字體遒勁有力,筆法飛動。


         ◎八角樓的傳說:始建于1843年的東城樓,坐落于南江橋子頭,坐東朝西,原本是設計成四方形土

樓的,但因方樓一角正好對準本村黃婆太的墓地,而墓地外形猶如一只下山的猛虎,當時的人迷信,認

為這個角似一枝利箭對準虎頭,唯恐對后代子孫不利。矛盾由此產生,雙方爭執不下,一度劍拔弩張。

在兩方鬧得不可開交之時,翰林巫宜福出面調解,分頭征求雙方意見,認為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沒必

要為這類小事傷了和氣,樓主也爽快答應,同意削去對準墓地的樓角。為了更美觀協調,他又削去其它

三個樓角,于是建成后的樓房就變成了福建土樓中獨一無二的八角樓。


土樓楹聯,客家瑰寶

 


⊙土樓楹聯館于2016年仲夏由建筑精致、內涵豐富的經訓樓開辟而成。館內珍藏著一件至今保存完好、

制工絕倫的屏風,以及朱熹、林則徐、巫宜福、巫宜禊等人撰寫的對聯,如“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第一

等人忠臣孝子,只兩件事耕田讀書”等。這些對聯既蘊含著深刻的儒家思想,弘揚忠孝仁義,又承載著

豐富的客家土樓文化,崇文重教,深深烙上了土樓人耕讀傳家的傳統印跡,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

財富。館門兩側的對聯“經宗典范,訓育賢材”,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些要義,概括了它們的思想精髓。


⊙“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朱熹):此聯為朱熹所寫,是經德堂先祖自勉自勵的觀照,他們崇尚儒學思

想,尤慕朱熹學說與人品,所以聯意顯豁鮮明,既表明先祖的思想、言行皆遵照“仁義”原則,又懷藏一

片忠孝之心。


⊙“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兩件事耕田讀書”(林則徐):聯意指出,無論是臣宦,還是布衣,都要將

“忠”的思想擺在首位,在外忠君,在家要“孝”,力求忠孝兩全,這是為人最應寶貴的品質,具有這種

品質的人就是“第一等人”;而居住在鄉間的客家男人,平素無非就干兩件正事,要么耕田,要么讀書,

這也是客家土樓人的傳統。


⊙“案設詩書居今稽古,教申仁義責實循名”(巫宜福翰林):上聯用《尚書》之典,指在現下考察古代

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于今有益,為今所用;下聯用《韓非子》之典,指按

照名稱或名義來考察或尋找實際內容,要求名實相符。


⊙“忠簡橫琴書案相傳舊物,孝江讀月風流政在諸郎”(巫宜禊翰林):引用“橫琴”與“讀月”兩個典故,

贊美獻堂公志趣高雅,兒郎勤奮好學前景美,且是忠孝之人。


⊙經德堂屏風是咸豐元年(1851年)由清代民間雕刻大師采用金絲楠木花費多年心血精雕細琢而成,

迄今已有165年之久,仍保持光鮮明艷的色澤,其高超絕倫的制作和油漆工藝令人贊賞,是土樓絕無

僅有的一塊瑰寶。


經德堂主人江獻堂暨夫人黃太安人71歲榮壽時,其表弟巫宜禊(賜進士出身)與其他士宦一起拜壽,

并贈送了這幅精巧美觀的屏風。


屏風中最惹人眼球的是郭子儀祝壽圖。郭子儀是平息安史之亂的功臣,被封為汾陽王。屏面以汾陽

王府為背景,郭子儀容光煥發,眾賓客或手持笏板,或端捧壽禮,或互相寒暄,姿態各異;王府外

車馬相隨,熙來攘往;軒閣女眷,雍容淑雅,愉快交談,場面十分熱鬧宏大。圖左右對聯云“凌霄松

柏參天秀,入座芝蘭引氣佳”,主題突出,意境深邃。在它的上端,雕有小窗花格;下端刻著許多生

動的圖景,如周文王訪賢,樂人鬧八音,還有對弈、嬉戲者,形象栩栩如生;其余或打石蒲卵,或放

風箏,或觀魚品茗,或雅集賞書,全然取材現實人物,而周邊飾以仙鶴、松柏等,象征長壽;麒麟、

雉雞、牡丹等,則象征著福祿昌盛,富貴壽考,構成一幅動人的風俗畫卷。其下鏤刻著精美的窗花格,

整齊劃一,色彩紅艷。


屏風的后面是字,先由巫宜禊作序,然后是鄉進士特授興化府蒲田縣儒學正堂巫廷弼(公之表弟)

題寫壽文及一同拜壽贈屏的親朋貴友芳名,均用金粉書寫,邊框通紅。其余文字以髹黑漆為地,

字體端白,承載壽意,恭祝贊美。


圍屏鏤刻的圖案刻畫入微,連風箏線都清晰可見。而色彩歷經一百多年仍簇新如昔,究其原因,乃

有清時代漆器裝飾藝術在繼承明代的技法上發展精進,油彩、漆彩、描金、雕漆、戧金并施,融匯

了中西藝術,使得屏風紋飾細膩光滑、富麗雍容,顏色經久不褪,成為土樓楹聯館內一件價值連城

的文物。

 

◎對聯解義:“忠簡橫琴書案相傳舊物,孝江讀月風流政在諸郎。”


橫琴:是化用彭澤橫琴的典故。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由于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依然不為

五斗米而折腰,辭去彭澤縣令,回到家鄉自耕自食。他喜歡種植菊花,愛好喝酒,同時也喜歡彈琴。

他家擺設了一張沒有標注符號的素琴,他邊彈邊說:“但識琴中趣,何老弦上聲。”陶淵明擺了一張

無弦琴。比喻志趣高雅不俗。


讀月:是化用映月讀書的典故。南北朝時,南朝齊有個名叫江泌的少年,非常愛好學習。可是家里

很窮,不僅沒錢供他讀書,還要他養家糊口。白天,他去給人家斫削木鞋底,賺錢維持全家生活。

晚上回家后雖然很累,還要讀書學習,但家里無錢買油燈。他就想了個辦法,利用天上的月光讀書。

由于長期勤學苦讀,使他學問進步很快,后來成為齊的國子助教。人們根據江泌讀書的故事,概括

出成語“映月讀書”。它形容家境貧寒而勤學苦讀。


所以,對聯的大意是,贊美獻堂公志趣高雅,兒郎勤奮好學前景美,且是忠孝之人。


⊙“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橫批“文明氣象”):此聯懸掛在經德堂,是先祖自勉自勵的觀照,自獻堂

公至仰穆公都崇尚儒學思想,尤慕朱熹學說與人品。聯意顯豁鮮明,即表明先祖的思想、言行皆遵

照“仁義”原則,又懷藏一片忠心。所以,先祖引用朱熹的對聯,用意十分清楚,從中也讓人體會到其

對大儒的敬慕。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是

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福建

尤溪,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武夷山)崇安。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

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

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于教

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作為私塾老師

的仰穆公,可謂承繼了他的思想。


⊙“第一等人忠臣孝子,只兩件事耕田讀書”:此聯為林則徐所撰,作為清朝恩授州司馬的江朝彩,

一度與他過從甚密。林則徐結合為臣的本分,以及客家人的思想傳統,“量身打造”為朝彩公的經德

堂撰寫了這幅對聯。無論是臣宦,還是布衣,都要將“忠”的思想擺在首位,在外忠君,在家要“孝”,

力求忠孝兩全,這是為人最應寶貴的品質,具有這種品質的人就是“第一等人”;而居住在鄉間的客

家男人,平素無非就干兩件事,要么耕田,要么讀書,這是客家人的傳統。對聯準確地概括了那個

時代的普遍情況,也是對朝彩公的夸贊與勉勵。


 ⊙“案設詩書居今稽古,教申仁義責實循名”(巫宜福翰林):上聯用《尚書》之典,指在現下考察古

代的事跡,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于今有益,為今所用;下聯用《韓非子》之典,指

按照名稱或名義來考察或尋找實際內容,要求名實相符。


◎經訓樓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是26世仰穆公建造的,他是恩進士。大樓屬方形雙

重式,土木結構,坐西向東,總面寬25米,總進深27米,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單進合院式,帶方形

內院。中軸線上依次有門廳,中廳、后廳。高三層,內通廊式平面,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中廳單

層,土木結構,雕梁,與兩側回廊、中門圍合成院落。全樓設一個大門,4架樓梯。因樓前左側屬湖洋

地,當初建樓砌石腳時,先從附近砍來許多大松樹,再將樹平鋪在深挖的石腳底層(古時人們便懂

“水浸千年松”的道理,松樹在泥水里浸泡千年,只要不露曬,即可千年不腐爛),然后在樹木上面砌石

基。石腳砌好后,開始夯墻,工匠們在墻泥中鋪放了許多竹片,它們之間互相牽拉,使得地面受力平

衡,再將放上橫直過排的竹墻夯到七八尺高,這樣大樓根基異常穩固。因而100多年來,即使遇到地震,

它依然渾然一體,完好無缺。


經訓樓融合了許多美學元素,斗拱、雕梁、窗格等木飾精致細膩,既繼承了傳統的工藝,又有所創新。

中廳前后兩落,相互連接,寬敞明亮,但凡族中議事或紅白喜事,皆在此舉行;流連于此,似仍有瑯

瑯書聲縈繞,依稀可見蒙童身影。四角樓梯,干凈齊整,第三層處設有窗戶,既可通風透光,又可瞭

望外面情況。為了防敵匪,建樓時還專門在大門上端預備幾個水孔,同時給兩扇大門釘上鐵皮,一旦

遭到火攻,樓內民眾即可將水從樓上水槽口灌入,將火澆滅。


經訓樓人才輩出,清代名士有咸豐年間州司馬江朝彩、同治年間恩進士江仰穆;當代有廣東省政協委

員、大埔縣政協主席江拱陶,南京軍區江西宜春軍分區政委江如芳,印尼雅加達永定同鄉會會長、慈

善家江震球,緬甸仰光永定同鄉會會長江建龍,山東德州機床廠總工程師江慶輝,龍巖市鐵道辦正處

級主任江經政,留美博士后江經瑞等等。迄今已有上百人考上大學,單是江拱陶兄弟就有后代子孫28

人為大學生,其中6人碩士,1人博士后。經訓樓因此而被譽為土樓“書香第一樓”。


◎仰穆公博學多才,以授業為生。據說,當年他到坎市青坑教書,有12個學生。當地有個孩童上進好

學,也想進學堂。因交不起學費,其父母懇求先生減少學費,愛才惜才的仰穆公當即表示不要學費,

只需他給大家燒燒開水,打掃一下衛生。結果在府考時,大家一齊考中。這就是“12個學生考上13

個的故事”。


仰穆公聲名遠大,慕名求學的人非常多。那時,遠近村莊的人都不敢跟他打官司,除了自身厲害外,

還因為他學生太多,而且許多都是顯貴之人。族人中至今流傳著一個“秀才公與秀才嫲”的趣事:仰穆

公學問深厚,能“捉題”,他估計考官會出與春有關的題目,于是就擬了個題目“暮春者”,自己寫好后,

就拿給學生背。不料,學生們到長汀府參加考試時,發現考題真的跟老師猜的一樣,平時讀得最好的

江盛汀心想,如果將老師寫的文章默抄下去,大家的試卷勢必雷同,不如自己寫吧,其余學生也這樣

想,唯獨一向成績最差的江致禧不那么做,心里想反正是“來陪太子讀書”的,既然有這樣天大的機會,

就把先生事先讓大家背熟的文章抄下去,誰知那次考試,其余人都名落孫山,只有江致禧順利考上秀

才。這就是仰穆公同族后代相傳的故事。“秀才公”指的是有真才實學的仰穆公,“秀才嫲”指的是虛假而

無真本事卻考中秀才的江致禧。之所以說“公”說“嫲”,是因為在土樓客家人中,“公”和“嫲”還有一種含

義,分別是“真”和“假”的意思。



永定建縣始末

    永定建縣并以“永定”命名縣域,緣于一場農民起義。

    據《永定縣志》(道光版)記載,明中葉,汀州一帶吏治昏暗,豪紳橫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勝運里(一說溪南里)人李宗政不堪官府土豪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憤而與闕永華聚眾起義”,并迅速建立了一支隊伍,號為“白眉軍”。由于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義軍聲勢很快壯大,吸引了許多農民參加,不久就攻下了上杭縣城,震動全省。次年,福建巡撫伍驥調集了大量兵力,親自到上杭“督剿”白眉軍。聞知官兵來襲,李宗政與闕永華等義軍首領從容商計,機智迎敵,待官兵深入到石馬岐一帶,便突然發起攻擊,盡殲都閫丁泉率領的先鋒部隊,還將丁泉擊斃。伍驥大驚,遂盡傾全軍前來“圍剿”。由于實力懸殊,“白眉軍”奮勇苦戰終不能突圍,宗政、永華等被俘,慷慨就義。巡撫伍驥在征戰中屢受驚恐,一病不起,回師后支撐到京師,不久便身亡。

    “白眉”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的火種卻在悄然間埋下。義軍被鎮壓后14年,即明朝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溪南又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首領是鐘三和黎仲端。

    鐘三、黎仲端率領義軍攻占村鎮,打擊富豪污吏,貧苦農民意氣昂揚,紛紛歸附。福建巡撫戴用急調兵“進剿”,但屢為義軍所敗。鐘、黎聲勢日盛,朝廷震驚。次年,下詔起用右僉都御史高明為福建巡撫,嚴令盡快“剿平”。高明調集重兵,與副使劉城等費盡心機,施狡計捕殺了黎仲端等11位義軍首領,而鐘三有幸逃脫,起義又被鎮壓了下去。高明好不容易把鐘、黎義軍鎮壓下去,驚魂甫定,便急忙尋求補救之計。他與劉城等商議,劃出上杭東南部遠離杭城與廣東毗鄰的一片地區,另立一個新縣,加強對農民起義的防范。這一建議隨即獲得朝廷批準。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正式從上杭析出溪南、太平、豐田、金豐、勝運五里十九圖,建立縣治,并定縣名為“永定”,希冀該境以后永遠安定。

    然而,由于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明政府的“永定”只是一廂情愿。成化十六年(1480年)冬,鐘三再度聚眾起義,在勝運里一帶重振旗鼓。勝運里土豪吳海,連忙糾集“民壯”氣勢洶洶地趕來鎮壓。次年春,他們與義軍交兵激戰,雙方相持甚久。最終,義軍因無援助,饑乏交加,鐘三落入敵手壯烈犧牲。吳海得意忘形,窮追義軍余部至峽頭山下,卻突遇伏擊,其人當即斃命。可惜義軍此時已勢危力孤,終被打散。


湖坑民俗活動“作大福”

江文明

湖坑鎮是永定著名的僑臺區,現有海外僑胞3萬多人。自從永定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富有特

色的永定客家民俗風情活動受到格外關注,而在眾多民俗活動中,每逢農歷子、午、卯、酉歲次的

九月十一至十五舉行的湖坑村李氏家族的“作大福”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名聞十里八鄉。


李氏“作大福”是湖坑村的大事,比過春節還隆重。這一民間迎神賽會活動,古時稱“打醮”,由大

家推選的“總理”負責承辦。總理,也叫“頭家”,一般有3人。農歷九月初十,各村開始齋戒,家家

素食。翌日,各村“公王”匯聚于馬額宮,上午9時許,三聲銃響,各路“公王”依次起轎上路,前往

“大福場”。路上彩旗飄揚,旌旗蔽日,人頭攢動,鼓樂喧天,銃炮轟鳴,場面蔚為壯觀。抬神轎的

年輕人身穿黃衣藍褲,腰系紅綢帶,頭裹紅頭巾。據老人說,這是沿襲古時威武開道的遺風,為第一方

陣。第二方陣緊跟著的是“肅靜”“回避”牌,并有兩人手執長板喝道,其后是鑼鼓隊。第三方陣開始

由各村組成,每村都有一尊神像,還配有一套儀仗隊,儀仗隊陣勢龐大,包括彩旗組、彩車組、鑼鼓組、

龍獅組、文娛組和腰鼓組等,各村的彩旗爭奇斗妍,彩車造型各異,浩浩蕩蕩的隊伍綿延幾公里。

隊伍中最顯滑稽、粗獷、豪放、彪悍的是客家男人;最有趣又誘人眼球的是扮演“故事”中童男童

女的小孩,他們化裝后,或坐轎,或騎馬,或乘船,模樣俊秀,惹人喜愛;為顯宏偉大氣,各村推出

20面大旗高達三丈,旗面有紅、有白、有黃,鑲金邊,上面繡著龍鳳圖案,十分逼真,旗手基本是

年輕壯實有力之人。


湖坑“大福場”設在西片村中心壩的空地上,正中是神臺,兩側分別是電影和木偶戲臺,前方是上供

場,面積上萬平方米,擺著500多張八仙桌。十一日至十四日是齋供,各村半天輪流進行。十五日各村

一起上供,香案上陳列著全豬、全羊及雞、鴨、魚等供品,為各村“頭家”承辦。各家各戶的供品也

依次擺上供桌,供品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豐盛。上午10時左右,“總理”率領村民們開始舉

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先宰大肥豬,把豬血涂染到香紙上,在擺好葷素供品后,點燃香燭,在神銃禮炮

和鼓樂聲中,主祭的“頭家”穿禮服戴禮帽,在禮生唱導下,向神靈三叩九拜,上香進酒,接著由禮

生朗讀祭文,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年豐物阜……上供場上彩旗招展,香煙

裊裊,人山人海。禮畢后,村民們自由祭拜祈禱,整個祭祀活動持續將近一個小時,神銃齊鳴,鑼鼓

喧天,鞭炮噼噼啪啪作響,場面十分熱鬧歡騰。


11點以后,人們陸續散開回家,迎接自家來看熱鬧的親朋好友,男人抽煙喝茶,婦女炒菜備飯,小孩

子們奔奔跳跳燃放鞭炮。豐盛的午宴上,主客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歡天喜地,酒酣耳熱之際,遠近

猜拳之聲更是此起彼伏。

這個備受矚目的民俗由來很久,并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湖坑李氏第八世祖積玉公有

一年秋日去山上砍柴,正當他挑著一擔滿滿足有200余斤的柴禾,路過馬額崗的時候,微風習習,氣

候宜人,于是他便停步在一棵大松樹下,坐下來歇息。歇著歇著,竟朦朦朧朧地睡著了。忽然間,一陣

香煙撲鼻,有一位古稀老人拄著龍頭鐵杖,來到樹底下四周察看,他一直靜靜地看了一個多時辰,直到

太陽下山了。積玉公抬頭一看,的一聲,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雙手合十,

嘴里喃喃自語,祈求上天保佑,還問道:是哪位神仙駕到,請示大名,小民即厚禮侍奉。即刻,大

樹尾頂端飄著康太保,劉漢王”6個斗大漢字(據傳:是后漢皇帝劉志遠),積玉公連忙叩頭謝罪。

接著,頭戴金冠、身套龍袍、腳裹繡鞋、滿臉胡須的劉漢王,在兩個侍女和左右侍衛護送下,氣宇軒昂

地大踏步而過。緊接著,大批將士車馬,浩浩蕩蕩向大路邊走去……
  原來是積玉老人在大樹下做了一個美夢。他回家后把夢見的一切一五一十地向家人訴說,全家人為之

驚愕起來,經村中父老商議,連忙備辦三牲果品和米酒去大樹底下敬天敬地,并邀來全村男女老少,有錢

出錢,無錢獻工、獻材料,足足花去3年時間,在當今馬額山里建起一座神廟,取名馬額宮。宮內塑有

劉漢王金身,并分別配上左一娘,右二娘;左判官,右押衙四個伴佛。傳說,正當村民聚眾歡慶馬額宮

落成大典之時,馬額崗頂,馬嘶鈴響,徹夜不息,第二天有人發現崗前崗后,滿山遍野,蹄印累累,確

有千軍萬馬壓境之勢,所以人傍神威,神助人興,一直鬧騰了55夜。后來村中頭人又按人丁派款,請

來各地高僧名士,進行化齋打醮還神等佛事活動,并且不惜重金去外地雇請漢戲、木

偶戲等戲班,大唱大演,凡李氏外地親戚、眷屬和散居各地的親朋、故舊或有這樣那樣的關系者,無不

都在這個時候,云集湖坑做客。一時之間,村中巷道,絡繹不絕,有如趕大集一樣,所以曾有過湖坑

作大福哭糞缸’”的故事流傳,意為為了做熱鬧,逼得許多窮人家連廁所都賣掉。


  如今,這個風俗已經流傳幾百年了。起初是每年一鬧,自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開始,改為三

年一次,從沒間斷。馬額宮內仍然香火繚繞,終年不息,許多善男信女,每遇娶嫁聯姻,生男育女都要

來這里禱問,或備辦香紙蠟燭和豬魚雞等物品,答謝神恩。馬額宮前有條小溪,溪中砌有99個石跳,傳

說就是那個時候,為了防止劉漢王所乘白馬走失而特意安置的呢!


湖坑鎮地大人多,除了李氏“作大福”之外,南溪片的“作大福”也堪稱典型。這里共有五個行政村,

人口將近萬人,每年農歷十月初,各村便舉行迎神活動,晚上上演大班戲、木偶戲、電影,規模雖比

不上李氏的迎神活動,但各村先后進行,時間也不短,還是吸引了許多客人,特別是開齋那天,家家戶

戶賓朋滿座,開懷暢飲,熱鬧非凡。


近年來,由于外出之人越來越多,加之過去活動年年相似,村人淡化之心漸生,為了激發村民更大的熱

情,凝聚鄉情,共謀發展,這些年南溪幾個村莊商定各村將迎神祭祀活動改為三年一“大班”,中間兩

年為“小班”——“大班”規模大,做“大班戲(人戲,唱漢劇)”;“小班”場面小,做木偶戲——

各村活動時間交叉,不重疊,讓眾多前來看戲的賓客們大快朵頤。



永定縣湖坑鎮南江村坐落于青山之間,溪流穿村而過,23座土樓和一片獨具特色的“女兒林”見證著該

村400多年的歷史。


8月20日,省宜居環境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學習借鑒永定縣湖坑鎮南江村和廈門市海滄

區西山村、政和縣石圳村等3個村的美麗鄉村建設經驗。


南江村的魅力在哪里?經驗是什么?9月12日,記者一行深入南江村,探訪它的“美麗”故事。


村干部分組輪流巡山

永定縣湖坑鎮土樓溝由五個行政村落構成,南江村就是其中之一。

層林盡染,大片金黃色的水稻梯田與土樓相互映襯,溪水穿過石頭橋洞,亭臺樓閣傍著溪流,放眼皆是田園風光,

如同微縮版的“小江南”——抵達南江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南江村耕地面積1982畝,森林面積9200畝,森林覆蓋率75%。該村黨支部書江記道明告訴記者,眼下村民所種的

單季稻即將進入收割時節。


“早些年,山上是另一番景色”,江道明說,原先村民習慣到山里砍樹,一部分村民是為了獲得日常所用柴火,

一部分則是為了錢去盜伐樹木,青山成了“癩子”山。


2005年11月,50歲的江道明回村擔任村支書。這位村里的致富能手,曾在1990年帶頭在湖坑鎮建成永定縣第一

座私人水電站。

上任后,江道明和新一屆村兩委成員決定封山育林,并告知村民,即便是枯死的樹木,如要砍伐,也需要伐木

者到縣林業部門申請批準。為了落實封山政策,各村干部分組輪流巡山,堅持了2年,便遏制了樹木盜伐現象。

江道明稱,“有些村民原本把偷砍樹木當成了謀生的手段,2年沒能砍樹,他們只好外出打工了。”

封山后,村內綠化也緊隨其后。如今,南江村共補植綠化樹苗2000余株,修復農民公園2處。沿金豐溪兩岸栽種

柳樹、三角梅800余棵,建成一座河濱花園。


養蜂戶江庚生的甜蜜事業

“癩子”山變成青山,養蜂戶江庚生受益最為直接。

接受采訪時,他剛從山里趕回來,當天清晨,他去山上放養了8箱蜜蜂。今年43歲的江庚生已經養了20多年蜜蜂,

但至2010年,他都只養10多箱蜜蜂。

2010年后,養蜂規模逐年增加,先是四五十箱,后是七八十箱,今年更是達到150多箱。“冬蜜品質好,賣價高,

我們村的山林有成片山桂花樹,成了最好的冬蜜源”,最近4年冬蜜豐產,他把這歸功于村里嚴格實行的封山育

林和村內綠化,南江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去年他單靠賣蜂蜜,收入近10萬元,其中三分之一的蜂蜜是

賣給游客。今年冬蜜還沒開采,廈門、漳州和龍巖市區的客戶已向他下訂單。

江庚生還養有30多頭的畫眉,每頭平均三四千元,而這些畫眉很大部分也是賣給游客。

去年,江庚生靠著攢下來的40多萬元錢,蓋起了一幢100平方米的新房。

如今,依靠竹林、紅柿、生姜、旅游等,南江很多村民都賺得盆滿缽滿。

“女兒林”里滿是鮮艷的紅布條

南江村村莊對面,山上有片松樹林和山棗樹林,當地人稱之為“女兒林”。

村文書江建波介紹,南江村祖先是從永定高頭鄉搬遷而來,因為是依山而建,村中良田大部分是山里的梯田。

據傳,400多年前,一位村中女子出嫁時,感念父母往返山路到梯田辛苦勞作,特地在山路旁栽種一棵松樹,

希望以后父母去勞作的路上,有一塊林蔭地歇腳。此舉得到村中人的效仿,此后,每遇嫁女,該戶人都會在

那條山中小路旁種一棵松樹。

“無心插柳柳成蔭”,如今3.5公里的山路,兩邊的松樹和山棗樹已達3000多株,最老的一株松樹已有400多

年歷史,需兩人合抱。許多樹樹冠上都系著鮮艷的紅布條,布條里系著的是思念和感恩。

“現在,有人考上大學,也會在‘女兒林’種上一棵樹”,江建波說,南江村外出鄉賢做到了根扎故土。400

多年來,即便是盜伐樹木最猖獗時期,也沒人打“女兒林”的主意。每年重大傳統節日,外出鄉賢或其后代

回來后,都會重走“女兒林”下的山間小路,為自家祖先所種樹木更換鮮艷的紅布條。


南江村現有415戶居民,人口1518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在海外的華僑,有臺灣的、澳門的、香港的、新加

坡的……”村文書江建波告訴記者。

此外,重視教育的傳統,讓不少讀書人走出村莊,走進商場或官場。經德堂作為南江村舊時的私塾,曾有過

“八個學生九狀元”的輝煌歷史,9個狀元當中,8個為正式的學生,剩下1個作為旁聽生也中了狀元。走出去

的鄉賢,仍心系南江。村口石牌樓、溪邊思親亭都是外出鄉賢出資修建的。用于村里的環衛基金,也是由鄉賢

們出資設立。


振陽樓內的老水井


南江村保存完好的土樓23座,錯落于金豐溪兩岸。其中,振陽樓已存在400余年,為該村年代最久遠的土樓。

最高峰時,有500多人同時居住在此,如今還有20多位老村民留守。

山林所涵養的豐沛水源,滋潤著這些古老建筑,在振陽樓內的水井里,記者手拿水瓢,即可從井里裝上滿

滿一瓢清水,嘗嘗,那么清甜可口。

南江村祖先是從永定高頭鄉搬遷至此,同時搬來的還有土樓。400多年前,這些搬遷者到此建了一座座不同

形態的土樓,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八角形和土箕形,成就了南溪土樓溝里的“建筑奇葩”。

在振陽樓邊上,保留著一排石墩,石墩原來通往旱廁,如今,這些廁所已全部拆除,騰出的空地上早已綠樹

成蔭,成為村民新的休閑場所。

如今,村委會建了多個免費公廁。在環境衛生方面,村委會聘請3名專職保潔員,負責收集、清理村內生活

垃圾。村兩委干部包段負責河道衛生,“誰負責的河道有垃圾,誰就去撿”,江道明告訴記者,村委會還清

理了一條1500米的排污溝,確保生活污水排放順暢,不淤積發臭。

“老水井的水為什么還能那么甜?除了樹林涵養水源外,還和村里的整潔的環境有關。”振陽樓內一位老人說。

離村部不遠,有座農民公園,這是2007年村里拆除10戶人家的危房改建而成的。


建新房需向村委會支付一筆押金


南江村沿著金豐溪而建,傍在村道兩側的幾十座磚混民房,結構樣式不盡相同,但外墻均為土黃色的涂料,

這些民房和整村的建筑古樸風格保持一致。

按照“少拆舊房、少建新房”原則搞建設,村里對已建多年、未辦理手續但符合規劃的建筑,能不拆的就

不拆,由業主自行進行立面改造,而對“兩違”建筑則堅決拆除。

江道明介紹,2006年初以來,村兩委要求村民建新房時,需向村委會支付一筆押金,同時要求其外墻統一

立面顏色,未按要求者,押金不予退還。看似霸道的做法,卻得到絕大多數村民的贊同。“其實,村民的

想法和我們村干部一樣,那就是不能讓花花綠綠的瓷磚破壞了南江村的原生態美景。”江道明說。

讓人來了還想來的地方

據永定縣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簡尚彬介紹,8月3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省宜居環境建設指揮

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勝熙去南江村考察后,稱贊南江村“是一個來了還想來的地方,而且還希望能夠住

下來的地方。”王勝熙認為南江美麗鄉村建設經驗主要有:項目實施常態化,房前屋后菜地化,綠道建設

生態化,環境整治自發化,資金籌集多元化。

沒有搞大拆大建,但南江村守住了自然風貌、鄉土氣息,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打造了具有優美田園風光

的新農村,更重要的是留住了鄉愁。

江氏的字輩排行

山東濟陽江氏字輩:

大宗支派:“巨孝家聲顯文思彩夢祥興宗基兗上錫祚始淮陽謨贊揚光烈亯庸勅典常箕山嘉陰遠奕世慶蕃昌”;

虎溪支派:“祥本和致福性善積佑啟丕承保包滋大”;

長田支派:“原本虞廷相分符列盛周臨淄昭舊望開化拓新猷至孝傅齊國洪恩普越州長田滋世澤遙接小山流”;

金鱉支派:“立志允可成維學以尚進良法思繼守家聲乃克振”;

德興車田支派:“政治留清白官規肅善良嘉興孫吉利慶衍世榮昌德大詒謀遠功高燕翼長深仁隆泰運祖澤永流芳”;

歙西嚴溪支派:“嘉言懿行修已治人福基在德業懋維勤學優則仕克讓允恭忠厚法祖賢智昌宗乃宗圖大懷德家聲長”。

山東濟陽江氏字輩:“巨孝家聲顯文思彩夢祥同心培祖德大啟爾榮昌”。

山東即墨江氏字輩:“先存敦崇志世守繼述功安居學道義仁壽從孝忠”。

山東江氏余慶堂字輩:“友永昌華俊志子廷龍應啟世必敦崇高明添錫盛厚貽謀遠詩書引澤長敬斯延歷代佑德愈遐光正”。

湖南湘陰江氏字輩:“萬茂乾光耀慶衍福齊增云仍喜日繁忠孝克繩宗達先賢哲盛祥鐘人瑞貢湘上夸龍鳳儉勤尤邁眾”。

湖南益陽江氏字輩:

原派:“繼德仲朝紹崇永大世明立國忠文顯傅家清白聲”;

舊派:“居煥有定伯文章啟驛廕興旺世代用禮樂振家聲”;

酉丁合派:“興旺從忠孝詩書紹祖芳敦倫昭敬愛繼序卜其昌”;

黃安支派:“文通千載士彩夢永流芳仁孝垂模遠詩書貴澤長纘先懷舊業啟的望嗣昌花筆從茲燦維新祖德光”;

楚南支派:“廷之天永世紹文昌芝蘭俊秀立達名揚忠孝廉讓貞正純良家聲克振綿遠流芳萬盛干光耀崇允開淪建思源文必友文章華國顯啟榮一景成慶衍福齊增繼德促朝紹祖昌隆教世立宇凡林公志定永時興達先賢哲盛祥鐘人瑞貢”。

湖南安徽江氏字輩:“承先昭世德遠代振家聲忠正達邦國賢能佐太平”,注:一奕字派原屬圣諱今改遠字更為穩妥。

江蘇靖江江氏字輩:“秉靈景益友支以開洪戀萬傅世道端玉成書作貴有能山永紹文躍源國昌學”。

貴州大定府江氏字輩:“世玉永洪興花開方和蓮”。

江氏友善堂一支字輩:“朝志此永子百文東之一□□□□□世守汝嘉猷福慶從天錫忠厚貽謀遠詩書永澤長以斯綿歷代”。


江姓,系自嬴姓,系顓頊帝元孫伯益之后所封之國,在河南省正陽縣江亭(在今河息縣西南),后滅于楚,子孫以國為氏。伯益生三子:長子大廉、次子若木、三子恩成。恩成,字元仲,世居江地,為江氏始祖。
江氏發源于河南,亡國后的江氏子孫,先向北方輾轉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徙至陳留圉縣(今阿南杞縣于鎮),后又遷徙到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在此發展成為名門巨族、故以“濟陽”、“淮陽”為郡望,堂號為“濟陽堂”。
永定江姓均為濟陽郡,分布全區13個鄉(鎮)54個村,人口18100余人,占全區總人口的3.99%。按全國當代三百家姓氏排列為第七十九位。

入閩

唐初,河南固始陳姓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郡,其隨行軍91人61姓,其中有河南的江姓,但均落籍閩南沿海一帶。到了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客屬大規模南流,江氏一支由江高率領遷到江西的都昌林塘村。
至江氏一0九世江曄,字文明,號偉齋,妣陳氏,又張、劉氏,生江萬里、江萬九、江萬載、江萬傾四子。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其弟萬傾及其子孫由江西都昌遷徙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江氏萬傾為江氏閩西籍的入閩始祖。

繁衍

江氏第一一0世江萬傾定居寧化石壁后,曾任戶部左侍郎。德佑元年(1275),元兵破撫州(今波陽縣),江萬傾與其子江鐸被俘,后父子皆罵賊而亡。江萬傾妣黃、劉氏,又說劉、錢氏,生江鑒、江鐸、江昌翁三子。江鐸妣邱氏生江肇,江肇生江八郎。

入永

江氏第113世江八郎在寧化石壁定居后,妣劉、張氏,生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部、郎(未詳)四子。為拓展家業,于元末期間率家眷從寧化石壁遷原上杭縣三坪村開基。其后裔孫散居永定的高頭、洪山、虎崗等地。至此,江八郎為永定江姓的開基始祖,并尊稱江八郎為一世祖。
至2003年,永定江氏外遷東南業亞和美州各國人數達400人。其中緬甸282人,泰國26人,馬來西亞24人,印尼28人、菲律賓3人、新加坡7人,美國4人、日本4人、澳大利亞1人;遷臺灣開基的有343人,國內外遷四川為多,計萬余人。





湖坑鎮

南溪南江、實佳兩行政村為江氏聚居地。

南江含水尾樓、石扁頭、橋子頭、梅子壩、橋面、茅坪等自然村;

實佳含黃臘坑、高乾、蛟塘、中山、架里、凹口等自然村。(除茅坪為高頭北山房第十三世江鮮裔孫外),

其他全部是高頭南山房第十三世江世琥(南山公)裔孫。第十六世江心學派下的有水尾樓,

第二十一世江福振也居水尾樓;

第二十世江禹潛居架里;

第十八世江奮榮居石乾;

第十九世江土開居坪尾;

第十八世江鼎球居高乾、黃臘坑;

第十三世江承球居梅子壩;

第十八世江獻球居橋子頭;

第十六世江心道居石扁頭;

第十六世江心奎居樓子角、橋頭和實佳的蛟塘。

實佳的凹口、中山和南江的石扁頭又屬第十四世江壽山派下的裔孫。現已繁衍28代約900余戶5000余人。

  奧杳東山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江百十二郎的第七世孫江元九于明朝初期從大溪莒溪遷入定居,現已繁衍27代10余戶70余人。


高頭鄉

高頭鄉有高東(東山)、高北(北山)、高南(南山)、梅花石、高聯(大嶺下)等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均為江姓。

元朝初年,上杭三坪開基的江氏第113世(永定第一世)江八郎之曾孫江百八郎攜帶幾個弟弟從三坪出發先遷大溪,

后兄弟分別擇地分居,長兄江百八郎遷高頭銀山崠西南坡崗北頭開基。到第八世江成海生五子,除長、次子外遷海澄、平和外,

留居高頭的三個兒子分遷三山,

即三子江添澄遷東山;

四子江添洧遷北山;

五子江添滿遷南山,

后裔又分遷梅花石、大嶺下等地。

現已繁衍28代2000余戶萬余人。


江之永

(1887~1925),字慎修,號從先,鳳城南郊豪士巷人。清末和民國初,曾任縣勸學所長、教育局長、省議會議員等職。民國14年4月13日歸途中,應邀乘坐運載軍餉之船,行至沙縣,盜匪劫船,墜水罹難。

江董琴

(1888~1933),高頭鄉北山村人。北伐東路軍政治部主任,湖北省公安廳廳長。1933年為陳銘樞、蔣光鼎等策應“福建事變”,往廣東聯絡時,被陳濟棠部屬繆培南殺害。

江巖

(1911~1970),原名江能達,高頭鄉南山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永和靖游擊大隊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永和邊特派員、永和靖縣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永和埔縣委書記兼永和埔靖獨立大隊政委、永定縣軍管會主任、縣委書記兼縣長。建國后,任永定縣縣長、縣委第一書記、龍巖地區中級法院院長、龍巖專區副專員等職。

江乾華

(1918~1985),高頭鄉高南人。1935年參加紅軍游擊隊,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特務營班長、六支隊通訊排排長、淮南軍分區高郵支隊教導隊隊長、獨立旅四團連長、華東第四榮校大隊長、東北第四榮教政治委員、東北合江省湯原縣縣長、東北軍區解放二團團長、整訓四師十九團團長、獨立十六團團長。建國后,任東北軍區航空處器材科長、東北軍區空軍興城療養院院長,沈陽第四橡膠廠副廠長、沈陽第四橡磁膠廠廠長,1980年離休。

江如芳

(1932~2001),字建平,湖坑鎮南溪南江人。1949年參加閩粵贛邊縱隊永和埔獨立大隊,同年加入共青團,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福建軍區兼第十兵團政治部和組織部干事、福州軍區黨委秘書、軍區首長秘書、福州軍區《前線報》副總編輯、福州軍區政治部秘書長、江西宜春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86年離職定居于南京北崮山干休所至逝世。

江兆文

(1924~),又名慶人,高頭鄉高南人。1946年往香港,1962年開始經營房地產業,1972年又先后創辦香港南康紡織漿染廠、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藤器公司、永定高頭金山茶葉精制廠及與永定林化廠合辦的三林化工廠。80年代起,熱心公益,先后捐贈永僑聯、高頭鄉政府、金豐中學等汽車多部;贈織布機80臺支援家鄉發展工業;捐助金豐中學辦學1300余萬元,高南小學及各項福利事業等200余萬元。在縣內投資項目有洋多水電站、下洋百丈寨電站、金德啤酒廠等。他是香港同鄉會會長、香港閩西同鄉會和澳門閩西同鄉會名譽會長、金豐中學名譽校長,永定中醫院名譽院長、閩西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等,龍巖市榮譽市民。

江朝燦

(1932~),字哲倫,高頭鄉高東人。1949年去臺灣。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旅長、師長、國防部助理次長、處長,獲少將軍銜。

江存晉

(1942~),高頭鄉高北人。1960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后進入北京航天部首都航天機械公司工作。歷任工藝員、車間副主任、主任。1980年評為工程師,1987年升為高級工程師。1997年8月授于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的研究和生產工作,其研究成果獲航天部二等獎。

江斌

(1930~),原名文武,湖坑鎮南溪茅坪村人。早年投身革命,1956年結業于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歷任指導員、教導員、區委書記、團縣委書記、講師、閩西群藝館館長,劇協主任、鋼鐵廠工會主席等職,是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歷史學會會員、福建省民俗學會理事、閩西客家學研究會副會長、〈客家縱橫〉雜志副主編。1985年離休,廳級待遇。

江宏真

(1948~),祖籍永定,出生印尼。1981年起任龍溪地區水利水電局技術干部、副科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副秘書長等職。1990年任東山縣委副書記、東山縣縣長。1993年任中共云霄縣委副書記、縣長,1995年任漳州市僑務辦主任兼外事辦主任。1997年后任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江棣章

(1948~),高頭鄉高南村人。1977年任龍巖賴坑煤礦礦長,1985年后歷任龍巖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主任、黨委書記;連城縣委常委、副縣委;永定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龍巖市(縣級)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市委書記。1997年任龍巖地委委員、新羅區委書記。1997年撤地建市后,任中共龍巖市委常委、新羅區委書記,龍巖市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市長。